最近幾天,身處不利輿論漩渦中的直銷行業,都在為兩篇文章點讚。一篇是來自《法製日報》的評論:《給合法直銷企業良性發展空間》;另一篇是來自中新網的報道:《專家:社會公眾對直銷行業了解不足 應加強正麵教育》。兩篇文章都直麵直銷行業從“權健事件”以來的輿論困境,為被汙名化的直銷企業呐喊。而且由於兩家媒體的權威身份,自然令直銷行業備受鼓舞。

被“汙名化”的直銷更需要自己“正名”


先看法製日報的評論:“什麽是直銷?什麽是傳銷?我國有嚴格的法律規範,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凡事要於法有據,是直銷還是傳銷要依法判斷,既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憑感覺猜測。”


再看中新網的報道:“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創始院長、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孫選中教授表示,直銷和傳銷確實有容易讓人混淆的地方,但其本質界限還是很清晰的,即直銷是以產品和服務為導向,而傳銷則是以詐騙錢財為目的,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兩者關注的是同一個問題:直銷為傳銷“背鍋”。解決的方法,則是加強正麵教育。



那麽問題來了:怎樣加強正麵教育?如何讓公眾能理性、正確地分辨直銷和傳銷?


毫無疑問,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直銷企業,都做了不少“正名”的工作,但收效可謂甚微。比如說,監管部門通過不同的形式,向公眾普及直銷和傳銷在法律意義上的區別,但很難讓公眾從現實觀感上得到確認。再比如,直銷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廣做公益事業,給社會作出巨大貢獻,但依然難以得到認可,反而很可能被誤作“洗白”。


原因無他,直銷背負的曆史包袱太重,以至於在社會公眾中形成的偏見如此之深。而法律與現實之間的形左實右,又不斷的強化“直銷與傳銷差不多”的刻板印象,從而令直銷企業不斷深陷輿論的漩渦,“權健事件”隻不過將目標進一步放大,導致各方輿論聚焦,進一步拉低了行業的社會信任。


崩塌需要重建,汙名需要正名,此次中央級權威媒體的公開發聲,對於行業來講,就是一次有利的契機。


但是,還遠遠不夠。


真正能夠為行業正名的,還是行業自身,再具體而言就是企業


所謂偏見,按照學術點的說法就是人們頭腦中預先設定的負麵看法。而偏見的形成也不是毫無來由,必定有其道理存在。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們對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更容易形成偏見。比如地域歧視、性別歧視甚至種族歧視,皆來源於此。


而直銷,對於社會大眾來講,就是這樣一個完全超出自己認知經驗的他者。比如購物,人們更喜歡自主選擇,方法可以看看購買者的評價和推薦。但是,未必都能接受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主動推薦,尤其是喋喋不休甚至死纏爛打。遇上這樣的,很容易形成“傳銷”的印象。而如果接受了推薦購買了產品,卻發現推薦者誇大其詞,而且質價難副,就更容易形成負麵評價。


麵對此,該怎麽辦?


毫無疑問,直銷作為一種銷售方式,與常規的銷售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不同還形成了封閉化趨向,不真正進入行業就鬧不懂看不慣。於是在公眾那裏,直銷就成了一個反常的存在。而要想真正走向大眾,就必須首先正常起來。


所謂正常,就是讓直銷回歸本質,即就是一種銷售產品的方式,而不要再神話為“事業機會”;產品必須靠高質低價產生競爭力,而不是靠所謂話術。


直銷正常起來,才會讓直銷逐漸擺脫“汙名化”的惡果。


那麽,該怎麽做?


要走向陽光這裏的陽光,並非說之前見不得光,而是說過於封閉會成為被排斥的對象。偏見來自於誤解,而誤解更多由於不了解。所以,要讓公眾了解企業,了解產品,也了解自己的銷售方式。了解,才是接受的前提。可以說,移動互聯時代,提供了更多走向公眾的機會。


要避免破窗。破窗理論認為,麵對一個有破玻璃的窗子,會有更多的人扔石頭。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都肩負著補上破玻璃的責任。如果隻顧自己利益,不惜破壞整個行業形象,就會給整個行業引來更多亂石。權健和華林,就是那個打破第一塊玻璃的人,其他企業卻沒有理由坐視不理。


要循法而行。這幾年人們強調最多的是營商環境,惡劣的輿論無疑是不利的營商環境之一。但是,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企業隻要循法而行,又何懼“碰瓷”、汙蔑?大不了法庭上見。最近,有部分企業對惡意維權個人采取法律訴訟途徑,就頗值得稱道。


最後,引用法製日報評論的一句話作結:“保護企業依法公平有序競爭,是法治國家的本意,客觀、理性分析,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輿論環境是媒體的責任。不能讓一些不客觀的評論、說法,成為整個直銷行業規範發展的枷鎖。”


而避免“不客觀的評論”,行業自身更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