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武 - 個人簡介
嚴武,字季鷹,華州華陰人。《舊唐書》說他“神氣雋爽,敏於聞見。幼有成人之風,讀書不究精義,涉獵而已。”而在《新唐書》中道:“武字季鷹,幼豪爽。母裴不為挺之所答,獨厚其妾英。武始八歲,怪而問其母,母語之故。武奮然以鐵錐就英寢,碎其首。左右驚白挺之曰:郎戲殺英。武辭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兒故殺之,非戲也。父奇之,曰:真嚴挺之子!”嚴挺之的個性可謂強悍得有些可怕。
⠥902~1987)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安徽廬江人。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德國陸軍大學第五期、陸軍大學西南參謀班畢業,台灣國防研究院聯戰班結業。父從商農,家境一般。父兄三人均參加護法、護國之役陣亡。1916年入上海南洋公學補習。1919年人援贛粵軍第四軍潮州軍官講習所學習,畢業後任援閩粵軍第一營準尉。1921年任攻桂粵軍第七獨立旅第二團三營十一連排長,後於粵軍桂林教導團肄業。1922年任大本營第六路司令部衛隊連連長、副官。1923年6月由柏文蔚、楊虎城介紹加入國民黨。1924年春由顧祝同、錢大鈞保薦報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畢業後不久奉派赴蘇聯留學,1929年回國。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參謀、副組長、第二部少將處長。1936年2月授陸軍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政部第三廳情報處長、軍備處長。第九訓練處處長。1945年隨軍往台灣,任台灣警備司令部參謀長,中央軍校台灣訓練處少將副主任。1956年授陸軍中將,任國防大學戰役係主任。1960年退役,1975年在台灣當局紀念棉湖大捷五十周年時,撰文《棉湖大捷五十周年紀念》。1987年7月18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台灣出版有《黃埔一期嚴武陸軍中將紀念集》等。嚴武 - 一生的事跡
嚴武的父親是中書侍郎嚴挺之,為當時名相。嚴武二十歲便調補太原府參軍事,後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天國正傳寫的就是這時的嚴武)。
安史之亂發生,嚴武隨肅宗西奔,參與了靈武起兵,隨後陪駕到鳳翔至長安。至德二載(757),任給事中。次年出任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史。不久調回京,任侍禦史、京兆尹。乾元二年(761)十二月,被任為成都府尹兼禦史大夫、充劍南節並使。這時唐室為了對付吐蕃,合劍南、東川、西川為一道,支度、營田、招討、經略等統為一體,權力相當大。寶應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肅宗父子時隔十四日相繼去世。七月嚴武被召回京,入為太子賓客,遷京兆尹兼禦史大夫。實際是命他充陵橋道使,監修玄宗、肅宗父子的陵墓。
嚴武回長安很不順利。他一離開成都,蜀中便大亂。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勾結邛州兵占據西川,扼守劍閣,通往京城長安的道路阻塞,不得前行。直到八月,徐知道與兵發生矛盾,被將所殺,叛亂才被平息。嚴武回京後,在監修二帝陵墓時,頗有魄力,立下功勞。但繼任他成都尹職的高適,治蜀力不能支。裏吐蕃內犯,攻陷隴右,直通長安。蜀郡西北部的鬆州、維州、保州等地都被包圍,後來終於陷落。人們譏諷高適內戰內行(指擊敗永王�U),外戰外行。朝廷於是再命嚴武為成都尹、劍南節度使,於廣德二年初第三次入蜀。
嚴武抵禦外患的本領比高適高明。764年七月,他率兵西征。九月破吐蕃七餘眾,拿下了當狗城(四川理縣西南),十月又拿下鹽川城(甘肅漳縣西北)。同時遣漢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擊吐蕃,拓地數百裏,與郭子儀在秦隴一帶主力戰相配合,終於擊退了吐蕃的大舉入侵,保衛了西南邊疆。征戰途中,嚴武寫下了記述這次戰爭的《軍城早秋》一詩:“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詩的前兩名表麵寫景實則暗喻敵軍已經進犯邊關的形勢。後兩句表現出詩人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抒發了大獲全勝的信念。杜甫稱讚嚴詩說:“詩清立意新”。
實際上嚴武的與杜甫的關係極其密切,在成都,他帶著仆從和酒肉來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裏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嚴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時寫道:“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Q�@冠。”
漢末詞賦家禰衡,文思敏捷,曾即席作《鸚鵡賦》 ,一揮而就。嚴武以禰衡的故事,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杜甫則寫《嚴中丞枉駕見過》一詩:“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以張翰(晉時人,字季鸞,遇見不相識的賀司空(循),談得投機,沒告訴家人,便登上賀氏的船,同去洛陽)、管寧(東漢時高士,字幼安,於靈帝末渡海避亂至遼東,常戴皂帽,穿布裙,坐木榻,隱居多年,屢征不出,世稱賢者。)婉言謝絕,是說我的行蹤飄泊不定,當效張翰那樣自由,效管寧避亂他鄉過隱居生活。巧於用典,言其情愫,寓意稱妙。
然而,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數度勸其出仕,杜甫婉言謝絕。後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此後二人詩作往來頻繁,嚴武成了杜甫除李白,高適之外的又一知音。嚴武稱杜甫為“杜二”。
寶應元年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嚴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複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永泰元年(765),嚴武不幸突患疾病,死於成都。詩聖杜甫深切悼念,反複詠吟,對嚴武作了高度的評價。
“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把嚴武的早卒比成顏回、賈誼,給塵世留下了遣憾。把嚴武比成諸葛亮,比成漢武帝時使蜀郡文物開展起來的文翁,他來去使蜀中崇山峻嶺為之載輕載重。杜甫對嚴武達到推崇備至析程度了。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嚴武死後追贈尚書左仆射,但死者已矣,當年治蜀的政績曆曆在目,時值秋日,杜甫在夔州追憶往事,看到現在的戰亂,真使人悲哀不已。而杜甫也終於失去最後的護恃,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後來漂泊鄂、湘一帶。正是這時寫下著名的《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戰伐,指崔旰之亂。永泰元年四月,郭英繼任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尹;十月,嚴武舊部崔旰起兵攻郭英,郭逃到簡陽,被韓澄殺死。此後,效忠郭的一批武將又聯合起來討伐崔旰,蜀中大亂。然而嚴武已沒,大唐失去了一個將才。
嚴武 - 嚴武盜妾
唐西川節度使嚴武,少時仗氣任俠,嚐於京城與一軍使鄰居。軍使有室女,容色豔絕。嚴公因窺見之,乃賄其左右,誘至宅。月於,隧竊以逃。東出關,將匿於淮泗間。軍使既覺,且窮其跡,亦迅其家人,乃暴於官司,亦以狀上聞。有詔遣萬年縣捕賊官專往捕捉。捕賊乘遞,日行數驛,隨路以得其蹤矣。嚴武自鞏縣方雇船而下,聞製使將至,懼不免,乃以酒飲軍使之女,中夜乘其醉,解琵琶弦縊殺之,沉於河。明日製使至,搜捕嚴公之船,無跡乃矣。嚴公後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病甚。性本強,尤不信巫祝之類。有雲雲者,必罪之,忽一日亭午,有道士至衙門,自雲從峨眉山來,欲謁武。門者初不敢言。道士聲厲,不得已,隧白。武亦異之,引入。
見道士至階嗬叱,若與人論難者,良久方止。寒溫畢,謂無曰:“公有疾,災厄至重。冤家在側,公何不自悔咎,以香火陳謝。奈何反固執如是?”武怒,不答。道士又曰:“公試思之,曾有負心殺害人事否?”武靜思良久曰:“無。”道士曰:“適入至階前,冤死者見某披訴。某初謂山精木魅,與公為祟,隧加嗬責他雲“上帝有命,為公所冤殺,已得請矣。安可無言也?”武不測,且複問曰:“其狀如何?”曰:“女人,年才十六七項上有物是一條,如樂器之弦。”武大悟,叩頭於道士曰:“天師誠聖人也!是也。為之奈何?”道士曰:“他即欲麵見公,公自求之。”乃令掃灑堂中,撤去餘物,焚香於內。乃裒武於堂門內,遣清心,具衫笏,留一小僮侍側。堂門外東間,有一閣子亦令人灑掃垂簾。道士坐於堂外,含水噴�e,又以柳枝灑地,卻坐,瞑目叩齒。逡巡,閣中有人籲嗟聲。道士曰:“娘子可出。”良久,見一女子被發,項上有琵琶弦,結於咽下,褰簾而至。及堂門,約發於後,向武拜。武見,驚慚甚,且掩其麵。女子曰:“公亦太忍!”某從公,是某之失行,於公則無所負。公懼罪,棄某於他即可,何忍見殺?“武悔謝良久,兼欲厚以佛經紙緡祈免,道士亦懇為之請。女子曰:”不可!“某為公手殺,上訴於帝,僅三十年。今不可矣,期在明日日晚。”言畢,卻出,至閣子門,拂然而沒。道士乃謝去。嚴公隧處置家事,至其日黃昏而卒。
嚴武就是那個收留了杜甫的節度使。沒看過兩唐書“嚴武傳”。不知道嚴武是怎末死的。
嚴武 - 詩歌鑒賞
軍城早秋
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其遣沙場匹馬還。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削弱,吐蕃趁虛而入,曾一度攻入長安,後來又向西南地區進犯。嚴武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擊敗吐蕃七萬多人,失地收複,安定了蜀地。《軍城早秋》,一方麵
使我們看到詩人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麵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為“出群”之才。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 ),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雲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鬥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於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製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幹淨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嚴武 - 評價
抱樸子曰:“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故嚴子卿馬綏明於今有棋聖之名焉。”弈旦評曰:“有人中龍,則吳之嚴子卿、馬思明,爾時呼為弈聖是也。”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