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端午節的由來故事屈原
  • 2、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
  • 3、端午節的來曆故事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屈原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

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麵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故事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如下: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是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曆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屈原的故事: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別稱: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端午節的來曆故事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的來曆

1、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詩人及政治家,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到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到排擠和流放,最後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悲憤難耐,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

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帶領吳軍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後又帶領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為人質押在吳國,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勾踐,夫差不聽。後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伍子胥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吳王夫差聽後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沉於錢塘江中。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包粽子、賽龍舟。

3、紀念孝女曹娥:相傳東漢上虞人,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曹娥尋找多日後,仍未找到其父,於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歲的曹娥投江尋父,幾天後,曹娥抱著父親的屍體走出江。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道,於是便將每年的五月五日作為節日紀念曹娥。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過端午節,不僅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習俗,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端午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以上就是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文章发布:2025-07-05 07:11:19

本文链接: http://www.xuehuiedu.com/Yygvqz/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