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管寧與華歆,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管寧與華歆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關於管寧和華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管寧割席的故事了。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譯文: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卻拾起金片後又扔了它。曾經,兩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 管寧是一個隱士,在這個故事中他體現出了他作為隱士的不愛慕虛榮,對榮華富貴這樣世俗的東西不感興趣的心理。
⠠⠠⠠⠠⠠而華歆在這個故事中卻似乎表現出了一種愛慕虛榮的狀態。
⠠⠠⠠⠠ 但我認為這個認知其實是有一些錯誤的
⠠⠠⠠⠠⠠第一,華歆其實是一直以一種清正廉潔的形象存在的,而且被推薦為孝廉。
⠠⠠⠠⠠⠠第二,有這樣一件事:在聽說華歆要進京赴任時,他昔日的好友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巨額錢物,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委婉拒絕了這些送行者的好意,並且把這些錢財都一一還給了贈送者。
⠠⠠⠠⠠僅從這兩點看我就可以認為華歆不可能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
⠠⠠⠠⠠而事件中的兩位主角,華歆是一個清正廉潔的人,管寧又是一個品德高尚,對世俗不感興趣的隱士。(這點從管寧看見金子和路過的華麗馬車卻不為所動的舉動就可以看出)
⠠⠠⠠⠠所以我認為管寧其實可能並不是因為覺得華歆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才和他絕交的,而是因為認為華歆在關於世俗方麵和他的某些觀念不同,並不是誌同道合的人,所以才和他割席絕交的。
⠠⠠⠠⠠而管寧割席的故事可能隻是因為兩人的觀念不同,而並不是因為在這件事中某個人做錯了某些事。
⠠⠠⠠⠠
⠠⠠⠠⠠
1. 要《世說新語》中有管寧與華歆的古文和翻譯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於《世說新語》記載。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並不是一味的書呆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裏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就是要摒出人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
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裏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裏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豔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裏,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後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裏來的。
2. 管寧與華歆文言文版
東漢末、三國時期,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一天他們一起讀書,坐在同一張席子上,外麵有人坐著華貴的車子經過。
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則停下來出去看,非常羨慕大官的氣派。管寧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說:“子非吾友也。”
從此二人再無交往。 從此世界上多了個詞語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間斷絕往來。
漢末三國時期,兩人是好朋友,一天他們一起讀書,坐在同一張席子上,外麵有人坐著華貴的車子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則停下來出去看。
管寧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說:“子非吾友也。” 從此世界上多了個詞語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間斷絕往來。
3. 管寧與華歆文言文版
東漢末、三國時期,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一天他們一起讀書,坐在同一張席子上,外麵有人坐著華貴的車子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則停下來出去看,非常羨慕大官的氣派。管寧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說:“子非吾友也。”從此二人再無交往。
從此世界上多了個詞語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間斷絕往來。
漢末三國時期,兩人是好朋友,一天他們一起讀書,坐在同一張席子上,外麵有人坐著華貴的車子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則停下來出去看。管寧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說:“子非吾友也。”
從此世界上多了個詞語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間斷絕往來。
4. 管寧與華歆閱讀答案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南)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後代。管寧於東漢末避世亂於遼東三十多年,後還鄉入魏,朝廷屢次征之入仕而不就,以布衣身份終老。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東漢末年桓帝時候曾經入仕尚書令,入魏後官至太尉,為官有清譽傳世。
《世說新語》中,關於管寧和華歆的直接記載一共有五條,其中四條位置在《德行》門,一條在《方正》門。根據《世說新語》的編排體係,顯然這兩個人的言行是被當作了士人的典範,並以如此尊崇的安排表示了對他們言行的景仰。不過按照這五條的內容,準確點說,直接提到管寧的記載隻有一條,其他的四條記載,從本文的寫作角度來說,隻是關於華歆的故事。但是這兩個人是如此的親密,生活道路、人生準則又是如此的迥異,又有著一個非常著名的共同的故事,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來品鑒思量一番。
先說他們共同的故事:
《世說新語》中《德行》一門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裏有兩個故事,記載了他們的兩個生活細節:一、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裏看了看,然後扔掉了。二、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誌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這個故事流傳得實在是太廣了,以至於“割席斷交”成了一個成語,後世常被用來表示自己的高潔不願意同流合汙。金塊代表的是世人夢寐以求的財富,官員的豪華儀仗代表的是世人無限向往的尊貴。但是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富和貴都和所謂的“清名”成了矛盾,正因為大多數世俗的人追求富貴,所以少數士族讀書人的特立獨行才有著“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立於世的姿態,仿佛這是一種時尚一種無上的光榮。後人讀這個故事,大多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一種道德評判,即管寧是清高的,華歆是世俗的;管寧相對來說是正麵的人物值得學習,華歆相對來說是反麵人物,要接受世俗的唾棄與不屑。
5. 文言文《管寧割席》譯文
管寧割席 成語解釋: 詞題:管寧割席分座 發音 gu玮 n㭮g g䓠x㭠釋義 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原屬《德行》第十一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後。
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
管寧:漢末時人名;席: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它的上麵。現在擺酒稱為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軒冕:軒,車子。
複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軒服冕,此處指貴官;捉:握/撿起。
廢書:放下書。席:坐席。
古人席地而坐。 出 處 南朝ⷥ𗥊義慶《世說新語ⷥጣ:管寧、華歆(x䫮)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原文: 管寧,華歆,俱為漢末人。
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xuan mian)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末人。
一天早晨,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當做沒看見,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十分高興,偷偷看看管寧的臉色,就扔掉了。又曾經有一次,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
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體會: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準,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
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麵武斷。 我們應該向管寧學習,淡泊名利,不慕虛榮. 管寧的特點——淡泊名利,淡氣清,愛憎分明 華歆的特點——唯利是圖,易受誘惑,用心不專 翻譯: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
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
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6. 翻譯一下這些古文《孟母三遷》《管寧、華歆共園中種菜》《自述苦學
1、《孟母三遷》 翻譯: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2、《管寧、華歆共園中種菜》 翻譯:魏晉時有個叫管寧的讀書人,與華歆在園中種菜,見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視之若糞土,照樣鋤地不停,華歆卻拾起來了看了看才扔掉.後來兩人一起讀書,門外恰好駛過大官的馬車,管寧仍然專心致誌讀下去,華歆卻丟掉書出門觀看.通過這兩件事,管寧覺得華歆這個人貪慕錢財,熱衷功名,不是自己誌同道合的朋友,於是便與他絕交了. 3、《自述苦學》 翻譯:我出生六七個月時,乳母就抱著我在屏風旁玩耍.她指著屏風上刻著的“無”字或“之”字給我看,我當時雖然嘴裏不能說出來,心裏卻已經默默認識了.後來再問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即使試上十遍百遍,我都能將它們準確地指出來.而我一向有的讀書的緣份已注定在識文斷字之中了.等到我五六歲時便學習寫詩,九歲時已熟識聲韻之學了.十五六歲時,我才知道有考取進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嚴束自身,刻苦讀書.二十歲後,在白天學習賦文,在夜裏學習書法,有時候學習詩歌,沒有空閑時間睡眠和休息.以致到了口舌磨出瘡,手肘磨出老繭的地步. 4、《推敲》 翻譯: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衝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麵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5、《詩詞改字》 翻譯: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京口與瓜州被一水間隔,眺望鍾山好似隻隔著幾道山嶺.春風吹拂給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綠,明月什麽時候才能照耀著送我返回故鄉.”蘇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著原詩的底稿,起初寫為“又到江南岸”,劃圈刪掉“到”字,在詩文旁批注到“不好”,改寫為“過”.又圈掉而改作“入”.隨後又改作“滿”.總共照這樣修改前後選用了十多個字,最終才確定為“綠”字.黃魯直詩:“歸燕略無三月事,高蟬正用一枝鳴.”“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帶”,曰“要”,至“用”字始定.予聞於錢伸仲大夫如此. 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複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黃庭堅有一首詩寫到:秋分時光要飛回南方的燕子,約略已沒有三月間銜泥築巢之類繁忙的事了;高高地棲止在樹上的蟬,正用(憑借著)一根枝條鳴叫.詩中的“用”字起初寫作“抱”,又改為“占”,改為“在”,改為“帶”,改為“要”,直到“用”字才最終定下.我是從錢伸仲大夫那裏聽說寫詩的經過就是這樣的.。
原文:
管寧,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xuan
mian)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末人。一天早晨,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當做沒看見,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十分高興,偷偷看看管寧的臉色,就扔掉了。又曾經有一次,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釋義:
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xīn)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以上就是管寧與華歆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