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一大早,紀良海先是到醫院看望不久前因跌倒住院的八旬老母親,隨後就匆匆趕往貴池區烏沙鎮新莊村。因為再過幾天合作社的花生就要成熟了,加上最近的持續高溫幹旱,他十分擔心花生的長勢,要去給社員指導,不能因為外部原因影響了今年花生的生長和品質。
紀良海是地地道道的烏沙鎮新莊村人。1989年高中畢業後,他被招工到池州農藥廠,2001年下崗後一直從事農資批發銷售。經常往返於城裏和老家的他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老家新莊大量土地閑置,加上那些年棉花行情看漲,種植花生的農戶更是越來越少,一段時間市場難覓正宗烏沙小花生蹤影。2012年4月,他聯合6戶社員成立了池州市新莊油料作物專業合作社,在經過一番村情民意調研和市場調查後,他決定要把烏沙小花生這一傳統美食變名品、變名牌,發展小花生特色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當時棉花價格超過花生,許多農戶都種上了棉花,為了引導大家種植花生,當年紀良海收購花生時特地提高價格,為此還遭到了同行的抱怨。
放著好好的輕車熟路的農資生意不做,反而搗鼓起前途未卜的花生種植,周圍許多人包括家人都不理解。紀良海說,這主要受父親的影響,父親是高中語文教師,從小給他灌輸了許多地方文化。他也是從父親的口中知道,烏沙臨近長江,史上夏秋季江水的泛濫是這裏居民的一大隱患,為了抵禦江水的肆虐,人們築堤成圩,保護家園,但在1949年和1954年,烏沙大圩還是兩次決口,江水漫灌進來,圩內汪洋一片。長江水災在給烏沙居民帶來損失的同時,也意外地留給了當地5000多畝獨一無二的白沙地,大自然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展現了自己“慷慨”的一麵。這些白沙地營養豐富,鬆軟透氣,在這種土壤裏長出的花生,“體格”不是那麽碩大,但是剝開外殼,小巧玲瓏,紅衣鮮豔,香氣醇厚,別具一格。烏沙小花生一說由此漸漸傳開。
紀良海很較真,他說真正的烏沙小花生是殼如幔帳,隻有2粒米,為此這些年他堅持自己留種。為規範種植,他實行“合作社 社員”的經營模式,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子、肥料和回收銷售。合作社注冊了“烏沙夾”商標,並深入市場調研開發花生係列產品,請專業公司設計精美的包裝,同時利用網絡加大宣傳力度。合作社不僅嚴把生產關,後期收購統一製表,確保每粒花生可以追根溯源,加工時認真挑選,確保質量。品質提升了,農民種花生的效益增加了,目前合作社已有80多戶,積極性普遍提高,有的大戶超過50畝,甚至有外地客商前來承包土地種植花生,新莊村花生種植麵積已經超過了棉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市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龍冬花,就是帶著烏沙小花生等特產進京接受表彰。前幾年,在全市首屆“十大金牌小吃”評選活動中,烏沙小花生就忝列其中,說明了市場的認可度,也更加堅定了紀良海的發展決心。眼下,他正忙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申報,希望實現對把烏沙小花生這一特產真正長久保護。
“一棵普通的花生,連秧帶果全賣了,也不值啥錢。但把它加工成花生米、花生油、花生炒貨、花生蛋白、花生奶、花生殼耐火板、花生秧飼料等之後,身價倍增。”紀良海說。普通的小花生如今變成了百姓致富的“金豆豆”,下一步合作社將通過補短板、增效益,圍繞延長花生產業鏈條和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花生精深加工,讓花生從果到皮再到秧都被“吃幹榨淨”。在紀良海的身上,“烏沙小花生”正在演繹著一粒小花生撬動“大市場”的真實故事。記者 倪曉春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最高檢報告:孫誌剛等34名原省部級幹部被公訴
私募大V“月風”業績翻車,還能翻身嗎?
光大期貨:3月10日軟商品日報
熵基科技:火星慧知平台整合七大核心能力
時創能源新提交3件商標注冊申請
黃金、A股、美股,坐立不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