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把中國當對手?美國想多了!(環球熱點)
當地時間1月30日晚,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國會發表任內首份國情谘文。在這次被外界看來聲調相對緩和的演講中,特朗普明確將中國劃入對手行列,進一步強化近段時間以來的對華強硬立場。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定位發生重大轉變。
夥伴變對手
在最近發表的首份國情谘文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點名”中國。
在談及國家安全問題時,特朗普稱中國和俄羅斯是挑戰美國利益、經濟和價值觀的對手,美國將以實力保衛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包括為軍隊提供充足的經費。此外,在有關貿易的部分,特朗普表示,“對不平等貿易投降”的日子已經過去,雖然沒有直接點出中國,但鑒於中美之間存在的貿易逆差,不難讓人聯想其意仍在中國。
這已不是近來美國第一次將中國定位為對手。此前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和《2018國防戰略報告》兩份重要文件,都顯露出美國當下頗為消極的對華戰略認知。比如,在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中,特朗普將中國稱為“修正主義大國”;美國國防部上月出爐的國防戰略報告也多次提及中國,指稱中國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
“在此次國情谘文演講中,特朗普延續了此前的思路,把中美關係繼續定義為競爭關係,而且強調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是全方麵的,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觀在執政一年後基本成型,核心就是‘競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孫成昊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過去幾十年,美國主要還是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很少用‘競爭者’或‘對手’形容中國。最近幾份官方文件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已經出現轉變。這種轉變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共識,而非某個部門或某個人的看法。”
自去年以來,中美關係似乎一直暗流湧動。除了在官方文件上一改對華定位之外,特朗普政府的對華經貿政策日趨強硬,引人注意。不久之前,特朗普正式宣布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征收保護性關稅,並對後者實施進口配額限製,中國正是受此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對此,一些外媒猜測,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美國此舉可能成為引發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
焦慮與不安
從合作夥伴到競爭對手,美國對華定位和對華政策的轉變,暴露的是美國對華心態的改變。
“這表現出美國在對華認識方麵越來越焦慮不安,對美國全球主導和霸權地位的信心越來越不足。”外交學院教授李東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事實上,這份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美國自身。
“這幾年,美國經濟雖然表現還行,但是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貧富懸殊、社會治安糟糕等一係列問題困擾著美國政治精英,令其產生一種嚴重的焦慮感。”李巍分析稱,與此同時,美國兩大主要政黨圍繞美國未來發展方向分歧明顯,難以達成共識,導致這種焦慮情緒在國內蔓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容易誇大來自中國的威脅,因為隻有在國外塑造一個敵人,才有利於本國的團結。”
美國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迪歐尼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現在比任何時候都要分裂,這有經濟、政治等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在美國國內,收入差距拉大,兩個主要政黨更加意識形態化,難以達成妥協。
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優先”立場讓美國在國際政治舞台表現日益傾向“自我”,這令其國際形象“大打折扣”,也進一步加劇美國的不安。
美國《紐約時報》在1月底的一篇報道中引用蓋洛普谘詢公司一項最新調查結果稱,2017年,在134個國家接受訪問的民眾當中,隻有30%的受訪者對美國的領導地位表示讚同,這是該公司於十幾年前開始在海外進行這一調查以來的最低比例。對此,蓋洛普認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和言論“已經使人們對美國向海外合作夥伴所做出的承諾產生懷疑,並對美國的可靠性有所質疑”。
與之相對應,中國近年來經濟實力增強,外交有所作為,在全球政治舞台和全球治理體係中積極主動,勇於承擔。“美國在經濟、安全、價值觀等方麵都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和挑戰。因此,美國認為需要調整自己的對華戰略。”李巍說。
一些分析認為,美國近來頻頻在對華貿易方麵施壓“發力”,也是希望以此打壓中國經濟崛起,重塑對華經濟競爭的優勢。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失衡的心態在作祟。
合作是正道
不可避免的是,美國近來的論調將給新一年的中美關係增添變數和不確定性。
分析認為,在總體定位趨於負麵的背景下,2018年的中美關係或許不會太平靜,美國在貿易等焦點議題上對中國的具體政策將更趨強硬。
“美國目前的對華定位表明,美國過去幾十年采取的對華戰略核心基調,即‘接觸’戰略,將告一段落。未來,美國對華可能轉向一種新遏製戰略,一方麵在政治層麵,在全球多個領域和中國展開較量,競爭領導權;另一方麵在社會層麵,雙方繼續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和頻繁的人員往來。畢竟,在如今這個全球化世界,中美之間已經深度交融,很難因為政治上的戰略競爭關係,而打斷經濟社會領域的相互依賴關係。”李巍說。
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統計,2016年中美雙邊貿易、投資額分別已達6459.83億美元和1199.56億美元。一旦美國揮起“貿易戰”的大棒,“雙輸”是唯一的結局。
事實上,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的態度一直清晰而堅定。1月3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希望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正確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同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維護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一年前,習近平主席在瑞士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召喚更是言猶在耳,至今回蕩在世界上空。更早之前,中國關於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闡釋也已表明,中國希望和美國成為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
“習近平主席曾說:‘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一係列中國方案,目的是為了解決全球治理體係中的公共問題,不是為了謀求一國權力,更不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李巍指出,不論是在全球貿易體係中,還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時,中美兩國要在全球治理平台發揮作用,離不開雙方之間的相互合作。“中國發揮引領作用,是在和美國合作的基礎上,而不是在和美國對抗的基礎上。”
如英國《金融時報》近來評論所言,美國總統隻考慮眼前,而中國領導人則為今後數十年打算;特朗普盯著鏡子,而中國人拿著望遠鏡。
美國將中國視為對手,實在是沒有必要。
責任編輯:張岩
"